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王立忠教授脾胃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

来源:疑难病杂志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2-11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0 引言 王立忠教授,擅治内科疑难杂症,精专内科、妇科,尤对脑病颇有研究,临床多年通过不断研究、总结,使用“神衰胶囊”治疗神经衰弱及失眠,疗效显著,深受广大患者好评及

0 引言

王立忠教授,擅治内科疑难杂症,精专内科、妇科,尤对脑病颇有研究,临床多年通过不断研究、总结,使用“神衰胶囊”治疗神经衰弱及失眠,疗效显著,深受广大患者好评及同行赞许。

脾胃的重要性被历代医家所重视,《内经》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:“五味出焉[1]、胃者,平人之常气也,人无胃气,曰逆,逆者死”。强调人“以胃气为本”,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,为气机升降之枢纽,补中益气汤、升阳益胃汤等系列名方补脾胃升脾阳,至今临床应用广泛。王立忠教授博采众长,临证亦十分重视脾胃,并根据自己的经验灵活运用脾胃学说,发挥创新,屡建奇效。本人目睹王教授运用脾胃学说娴熟灵活,现从以下四个方面略述王教授临床应用脾胃学说的经验,以供同道参考。

1 调理脾胃治杂病

王教授临床治疗内外妇儿各科杂病,莫不常以调理脾胃为主导,疗效显著。如对于临床常见的由痰浊上蒙、饮邪上犯引起的眩晕,有的头晕昏沉、伴恶心、身重乏力,舌质淡、苔白滑腻,脉弦滑或滑缓,多因脾胃虚弱,饮邪内停,浊邪上犯而致,“无虚不作眩”,王教授运用健脾和胃,自拟定眩汤,对痰多眩晕效果良好。有太子参12 g,生白术12 g,茯苓30 g,生白芍12 g,竹茹10 g,枳实10 g,陈皮10 g,法半夏10 g,山茱萸25 g,川牛膝12 g,泽泻20 g,生牡蛎20 g,甘草6 g,大枣4 枚,生姜2 片。方中太子参、生白术健脾益气,全方健脾和胃,利湿化痰,佐以补肾之品,切中病机,用药得当,服之应药而愈。对于失眠,失眠难愈。王教授怎样清热化痰,健脾和胃?有太子参12 g,生白芍12 g,酸枣仁30 g,枸杞子12 g,合欢皮20 g,生地黄12 g,竹茹10 g,枳实10 g,陈皮10 g,法半夏12 g,茯神20 g,黄连6 g,龙齿15 g,甘草6 g,数剂便愈。此外在治疗其他杂病时也注重脾胃的健运及中气的调理。如治疗胞宫湿热的带下病时应用萆薢、木通、厚朴、木香等健脾利湿理气的药物;治疗月经过多应用黄芪、党参、炒白术、炙甘草益气健脾再加养血补血的药物,经量恢复正常后可服归脾丸巩固以固冲调经。治疗中风后遗症王教授常在应用活血通络药物基础上加党参、黄芪、白术以健脾益气,加焦山楂消食化积,行气散瘀,气旺,血行,瘀消、络通。王教授擅长以调理脾胃法治疗其他多种杂病,如咳喘、痤疮、肿胀、慢性胃炎、胃溃疡、慢性泄泻、小儿疳积等各种内科杂病,看似平常,却疗效显著。

2 脾胃入手治疑难

疑难病在临床中往往病机复杂,临床症状不循常规,令人难以捉摸,给诊治带来很大困难[2]。基于脾胃功能的特点,“脾胃为脏腑之本,故上至头下至足,无所不及”(《类经·论脾胃》王肯堂提出:“不问阴阳与冷热,先将脾胃与安和”。(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)王教授在治疗疑难病时往往从“痰”从“瘀”入手。这里的痰指广义之痰,表现形式各异,既可阻于气道表现为痰声辘辘、苔腻、脉滑等有形之痰,也可阻于清窍、经络等处,为无形之痰。“百病多由痰作祟”“怪病多痰”,而“脾为生痰之源”。脾胃健运则从源头上减少痰的生成。减少形成瘀的产生,减少形成瘀的可能性,中风、痹症、癫狂、妇女不孕症等,从痰入手,多有效验。另外王教授在治疗疑难病时还非常注重从瘀着手。治病必求于本,人以胃气为本。《伤寒论》说:“胃气和则愈”脾胃为气血生化的来源。痰、瘀的形成,从根本上讲是气机失调的病理产物,只有从脾胃入手才能抓住病机的关键而取良效。

3 健运脾胃治未病

上工治未病,王教授认为调理脾胃对于“治未病”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。一是未病先防,疾病重在预防,防病强调保护脾胃,合理饮食。唐孙思邈在《备急千金要方》曰:“食能排邪而安脏腑,悦神爽志,以资气血,若能用食平疴,释情遣疾者,可谓良工。”指出高明的医生能用食物治病、延年益寿的上策,饮食有节,以免损伤脾胃,还要根据体质情况,以达到保健和防病的作用。二是既病防变,对疾病早期诊治,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传变规律,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。在《金匮要略》中创建了小建中汤、黄芪建中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。注重四季脾旺不受邪。三是愈后防复,当疾病初愈时,应采取相应的调治方法,补益元气,以善其后,以资巩固。许多慢性疾病反复发作,缠绵难愈,究其原因就是愈后没有及时调理巩固,预防复发,在急性期控制症状后,要调理改善体质,减少其反复发作的几率。王教授在临床诊治中非常重视以上三点,强调饮食对脾胃的影响,常不厌其烦地反复告诉患者不同疾病不同的饮食禁忌,在治疗中重视中焦脾胃的健运,防止疾病传变,善后巩固常以调理脾胃功能为主,擅用香砂六君丸对多种慢性疾病调理善后。

文章来源:《疑难病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ynbzzzz.cn/qikandaodu/2021/0211/359.html



上一篇:“渐进性右下肢萎缩无力”疑难病例讨论
下一篇:中国北京同仁堂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对盗用同仁

疑难病杂志投稿 | 疑难病杂志编辑部| 疑难病杂志版面费 | 疑难病杂志论文发表 | 疑难病杂志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疑难病杂志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